盡管塑料制品再利用“門檻低,比較亂”,但是技術創新正在將塑料變身盡管塑料制品再利用“門檻低,比較亂”,但是技術創新正在將塑料變身服裝、毛毯、防彈衣,甚至可以服裝、毛毯、防彈衣,甚至可以將這種石油衍生產品逆轉成為油,請看將這種石油衍生產品逆轉成為油,請看——
一只廢塑料瓶一只廢塑料瓶的再生之路的再生之路
本報記者 崔立勇
純凈水桶、可樂的瓶子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可是之后這些瓶子都被用來干什么了呢? 2012 年 2 月,廣東廣州,中很足球聯賽的新賽季隊服亮相。16 支球隊的隊服由廢舊塑料瓶提取的聚酯纖維原料制成,每套隊服利用了13個塑料瓶。
2012年5月,廣東中山,記者在華南再生資源(中山)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塑料瓶、塑料袋、塑料餐盒等廢舊塑料,不需要經過清洗分揀,進入熱裂解爐,然后加入造氣劑和裂解除催化劑,廢舊塑料在高溫的反應釜中熱裂解和催化裂解。經過32小時30多道工序,廢舊塑料變身為柴油和汽油的混合物。
不只是在廣東,在北京、山東、浙江等多個地區,廢舊塑料正在借助科技的力量,開始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搖身一變。
從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
1902年,奧地利科學家馬克斯?舒施尼發明了塑料袋,這在當時是重大的科技創新,既方便又經濟的塑料制品的誕生被稱為“白色革命”。
2012年,“白色革命”整整過去了110 年,但是塑料制品卻成了“白色污染”。塑料袋甚至被歐洲環保組織評為“20世紀人類較糟糕的發明”。
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主辦、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推廣中心承辦的廢舊塑料轉化為可利用能源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廣東中山舉行,在此次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將塑料走過的100多年的道路歸納為“兩面性”——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給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
數據顯示,2010 年,我國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年清運量 2.21 億噸,盡管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數量和能力快速增長,但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也僅為63.5%,其中縣城為27.4%。
塑料是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僅以塑料瓶為例,它的良好阻隔性使其成為各種碳酸飲料、果汁、奶乳制品、茶飲料、礦泉水等食品和飲料較主要的包裝材料。塑料瓶從材料上又分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HDPE(高密度聚乙烯)、PVC(聚氯乙烯)等多個種類。
其中,PET 純凈水桶部是由從石油中提煉的原生 PET 原料制造而成,每年高達 300 萬噸的PET 塑料瓶產量消耗了很過 1800 萬噸的石油,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壓力。在北京范圍內,每年廢棄的PET塑料瓶總量高達15萬噸,約為60億只廢舊塑料瓶。
廢舊塑料轉化為可利用能源學術研討會上,國家工信部環保司田書磊表示,以廢舊塑料為代表的固體污染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需要特別加以關注。
塑料回收利用存三亂
塑料已經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與此同時塑料瓶等又是搶手貨。
在城市的廢品收購站,塑料瓶和報紙是較主要的回收產品,顯而易見塑料得到了廣泛的回收和利用。
但是,能夠回收利用并非就是十全十美的好事。
在此次學術研討會上,國家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中心副總工程師任景明分析說,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但是如今我國的塑料回收處理存在三個“亂”。
“亂”,塑料回收處理相當一部分由小作坊承擔,工業垃圾、醫療垃圾等混雜,存在安全隱患;第二“亂”,諸多重新制成的塑料制品被再次使用在食品領域,而這些制品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第三“亂”,各地各部門缺乏有效管理,鮮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廢棄塑料如何處理?如果直接焚燒或者當作燃料,那么有可能產生有害廢氣,影響大氣環境及周邊環境;如果填埋進土壤,那么可能數百年都無法降解。有專家指出,即使是可降解塑料,也只是能夠在一段時間內變成碎片,重新進入自然的循環過程則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白慶中在研討會上表示,總體而言我國的塑料回收利用技術水平尚待提升,很多廢舊塑料被再次用來制作塑料臉盆和水桶,附加價值低,生產過程還可能造成污染。
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王翊民說,他的印象中,廢舊塑料的處理“門檻低,比較臟,比較亂”。
塑料變能源走出新路
“垃圾圍城”如今已成為困擾國內眾多城市的一大難題。在此背景下,企業也在研究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
在浙江,化纖企業經過多道工序,將塑料瓶變成柔軟但有彈力的纖維,進而制造強力牽引帶、填充物等,甚至可以用這種纖維來制造防彈背心。
在山東,企業發明了從廢舊塑料瓶中通過物理反應提取再生滌綸長絲的技術,通過機器切碎、深層清洗、凈化、結晶干燥和高溫熔融等多道工序后,拉升成僅有頭發直徑1/60的細絲,紡織成潔白的毛毯,經過印染、整理及多道深層次加工工序,加工成色彩斑斕、圖案鮮明的毛毯。
在廣東,華南再生資源(中山)有限公司則研發了廢舊塑料再利用技術,產出可以儲存的標準國III柴油、清潔可燃氣體和低硫高熱值清潔燃煤等三大世界重要能源。
據記者了解,該公司的此項技術是一種綜合性的清潔生產——廢舊塑料再生燃油的過程中,除了提煉柴油外,產生的輕質天然氣全部進入再生器燃燒,不產生有毒氣體和物質。殘余下的固體物為粗炭黑,經處理成為再生煤,沒有二次污染。它可大大提高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同時該技術實現廢舊塑料以較高的比率轉化為高標準柴油和優質天燃煤,能有效降低造價,節約成本。
“廢舊塑料能夠變成油,那么相當于建了大型的煉油廠。”任景明分析說。將塑料逆轉為能源,研討會上專家對該企業的技術與工藝表示肯定。多位專家表示,塑料是石油的衍生產品,在石油資源緊缺的當下,廢塑料瓶反過來變身油,只要嚴把環保關和產品質量關,就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科技部原副部長、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會長韓德乾在研討會上表示,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有望將廢舊塑料變成珍貴礦產。
“我們自行研發了8年,投入科研經費3000多萬元,獲得6個發明專利和14個實用新型專利。”華南再生資源(中山)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聲告訴記者,“1噸廢塑料除去水分,能提煉30%的油品,另外的固廢物做成再生煤,整體利用率達到60%。”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固體廢物委員會主任委員董寶澍認為,把廢舊塑料轉化成油氣、固體燃料等能源,符合國家政策方向,符合國家循環經濟的方向。
從塑料到能源并非一家或者幾家企業的事情。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總工程師何志明提出,企業在技術創新后,不一定只做生產,還可以“賣技術”。他分析說,考慮到塑料制品的回收半徑和回收成本,應該在更多地方設立類似的生產項目。
專家認為,科技的力量有望為能源提供新的破解方法。徐錠明引用溫家寶總理的講話說,從長遠看,較終解決未來能源問題,并不取決于對能源資源的擁有,而是取決于對能源高科技的擁有。“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徐錠明說。